找到相关内容747篇,用时2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五福临门

    心灵得到更高层次的自由。  一个人生来就有无尽的烦恼,大体而言,如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五阴炽盛等,而痛苦和欲乐其实都是障道法,生灭不绝,若不将之放下,恐怕生生世世都和他们...伸缩了全肺叶的三分之二,肺尖部分几乎没有动作。例如佛家的修行法门中有用数息或观呼吸的,道家的气功也都是从呼吸吐纳入门,从炼精化气、炼气化神、炼神还虚,而达到全身所有气脉都畅行无阻,佛家的四禅定,修到...

    刘景陶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3650231.html
  • 禅宗与佛学(1)

      有关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,计有四谛,十二因缘:   四谛:即为苦集灭道四者。是说人生世界,一切皆,纯无乐,而众生无知,反取为乐;归纳其类,分为,即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五阴炽盛等,这就叫做谛。因为众生自寻烦恼,以采集因而成苦果,误以为乐,这就叫做集谛。如欲灭去因苦果,达到离得乐,这就叫做灭谛。因此必须要以求证道果,升华人生而得达究竟的法门;这就叫做道谛。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0550300.html
  • 佛教中关于心法的论述

    看待,因为人的心重于恩爱,而恩爱是一种痴的行为,佛教要求人将恩爱之私心化为博爱之情、慈悲之念,恩爱系缚,是无数痛苦的根源,人生的里面,爱别离就是因为有了恩爱才有的,而至爱的失去,可能使一个人痛苦...阿难的七处征心,还辩见,得出了心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中间的结论。也就是说,人的心意识虽然依于身体及一定的器官起作用,但却并不居于一个固定的器官。佛教中有名的典故,当年禅宗二祖要拜达摩为师,达摩不肯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4150658.html
  • 试论佛教伦理的种种困境

    。例如谛。佛教所说谛共有种,分别是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五蕴盛。这中前四属于生理范畴,而后四则具有典型的心理分析特征,其中怨憎会讲与所憎的人相处时的情感,爱别离讲与所爱...注意早期佛教与后期佛教的区别,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的区别。),这突出地表现在其有关正道的修行方式以及五戒、十戒等戒律的具体规定上,也突出地表现在其有关众生平等、慈忍无诤等具有普世意义的人道主义关怀上,...

    吾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14050954.html
  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

    说明人生有着不可逃避的,即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、怨憎会、爱别离和五受蕴等种苦难,因此,可以说,人生皆,苦海无边。既然如此,那么死亡便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然而,佛家却又认为,人的死亡并不必然使...佛教却认为,生与死是人生循环过程中的两个阶段,二者都是,人所要追求的,是要摆脱生死的束缚,不再执著于生与死,超脱轮回,从而达到涅槃的极乐境界。   佛教是古印度的宗教,创始人乔达摩·悉达多是北天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20050998.html
  • 佛教的真谛

    是道的结果,以正道灭除了痛苦;道是灭的原因,以修正道的方法,解脱了烦恼。以下我将四圣谛依次说明如下:   壹.谛 a   我个人一向提倡人生要追求快乐,人人应该乐观进取,不要老是把「」挂在...说人生是痛苦的呢?」根据佛教经典的说法,有三、一百八,乃至无量无数的,归纳之不外身和心。生命终了时如风刀割刃般的风刀。有的人虽然对物质非常淡泊,能够忍受冷热、贫饿的痛苦;有的人对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40851271.html
  • 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观音经典向中国的传播

    ”[14]这比《普门品》所讲的救难项目扩展了许多,增加了贫穷、诤讼、恶道、不爱、不同意、逼迫心、忧愁、懈怠、邪淫以及佛教常说的中的七,其中有许多并非危急性的苦难。第五,引导众生最终解脱信仰。《...:一者说力;二者行苦行力;三者护众生诸难力;四者功德胜力;五者护法力。说力者有三种法门,《神力品》中示现……;行苦行力者,《药王菩萨品》示现教化众生,行行者《妙音菩萨品》示现教化众生;护众生难,《...

    李利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53151454.html
  • 佛教的最高境界—涅槃

    行是行动的行,识是认识的识。人整天被物质、精神的追求折磨的不得安宁。生老病死及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蕴(五阴炽盛)这中间包围着。所以佛教讲生命是一个的现象。这个就是人们有一种贪欲,有一种...,风吹不动,什么是八风?利衰、毁誉、讥嗔、热,八风中的利衰,利就是兴旺,不管怎么样衰落或者兴旺都不受打击或者扬扬得意。   有一天苏轼到庙宇里面去参观,看到庙宇里面大殿非常庄严就谢了一首诗,...

    楼宇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3851719.html
  • 印顺法师三乘共法与宗喀巴大师中士道的比较研究

    也就是思惟生死流转的过患及其原因。在解释、集二谛之前,先行论究先次集次灭后道之讲说次第的意义。思惟谛分为思惟生死总与思惟生死别二项。思惟生死总的内容又分思惟(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爱...不同根性,这一部份计四颂半。其次,以一颂点出四谛与缘起是解脱道的根本法义。接下来详细解说四谛的内容,先以半颂列示四谛即、集、灭、道,随后依序以三颂论谛;颂半论集谛,包含十二因缘流转门的内容;一...

    黄国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0751764.html
  • 抵达存有之加行功夫—观呼吸

    死神之影。尔后,这位乔达摩太子游四城门,见老、病、死之苦相,毅然弃绝尘世出家修行,发展出佛教的基本法义—、空、无常、无我。(中村元,1995)是说短暂的人生,有三和无量诸;空简言之即缘起性...十六阶智,出自阿姜念禅师《身念住内观法》第114页的图表6,为毗婆奢那修法之一,从明觉开始到灭的16种了解四圣谛之知见。  [8] 镜像反应由二十世纪法国精神分析学大师雅克˙拉康(Lacan)所提。...

    释道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3651826.html